推广 热搜:

散文阅读:精确理解赏析句子

   日期:2025-06-09     来源:www.hnxqweb.com    浏览:427    
文章简介:1.四种句子含意的理解办法 类别 特征 办法 含蓄句 在表达上含蓄,含意丰富深刻,具备警示用途,富含哲理的语句 由表及里。这种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:第一层“句表意”,第二层“句内意”,第三层“句外意”。
散文阅读:精准理解赏析句子

1.四种句子含意的理解办法

类别

特征

办法

含蓄句

在表达上含蓄,含意丰富深刻,具备警示用途,富含哲理的语句

由表及里。这种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:第一层“句表意”,第二层“句内意”,第三层“句外意”。高考考试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。

修辞句

运用比喻、拟人、夸张、反语、排比、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语句

还原法。先确定句子用的修辞手法;再将句子“还原”,马上修辞句还原成没用修辞手法的意思了解的句子。

结构句

总领句、总结句、过渡句、照应句等

抓住地方。判断句子在文中的地方,结合内容来确定含意。总领句常常概括段意或统领全文,理解其含意就需要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找;总结句总是放在结尾作总结,理解它就需要从其上文中去找;过渡句当然要从它的上下句中去找。

主旨句

文眼句,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的语句

立足全文。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,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,又应该注意对看法句、态度句及情感句的把握。

2.避免考试中理解句子含意的误区

离文生义

在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时,离开了文本语境,仅仅针对句子本身作孤立的理解,结果是离文甚至无文生义。对于肯定句子在文中所含的信息、所建的联系、所有些容纳等,全都视而不见。理解的结果,更多的是句子抽象于这篇文章的常见意义,而不是句子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含意。

办法:一般高考考试命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,是特定意义而非常见意义,需要从文中重点处挖掘。

以偏概全

在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时,注意了句子的小语境,忽视了大语境。文章的主旨、作者的态度、句子的地方、行文的构成等,都常常被忽视。有些考生完全没看到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中的地方与分量,也没意识到该句可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,或段落的窍要所在。

单是结合句子前后相邻的内容去理解句子的含意,有时很难准确、全方位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意。

办法:应该联系文章表现的主旨,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剖析。

一概而论

有些句子包括多层意思,这就需要考生全方位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。有些考生思维单一,缺少多角度、多层次的考虑,仅从一方面予以作答,只抓一点,不及其余,结果可能抓一漏万,或者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。更多的时候,大家对句意的理解,既要讲聚焦性思维,又要讲发散性思维。

办法:先多预设几个角度,如句子的意思、地方、关联、用途、色彩等,再结合具体需要进行调整,作答即可。

浅尝辄止

第一是阅读过程的走马观花,理解起原文来只能是雾里看花;第二是理解句意的不求甚解,一些零碎的感受被当作顿悟的全部。满足于片面的认知,就以为完全把握了句子的意思,因而不再对句子隐含的意思作进一步的深究。结果答起题来,不能要点。

从思维层面上看,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一个办法:为求答案的中规中矩,可以将句子的意思高看一等,只不过,这个高度应与主旨的走向相吻合。

以评代解

在答卷过程中,有的考生可以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,可惜的是,作答时写的却不是对句子含意的理解,而是对句子说法的评价,如或评论句中所含有些作者的看法态度,或评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等。理解句子固然要从这类方面入手,但最后的落脚点不应停留在这类上面,而应作从形式到内容,尤其是句意本身的完全解析。

办法:先读出句子的含意及其在文中有哪些用途,再结合所用的方法与方法,重点解析含意本身,如此才会防止本末倒置。

1、学会理解句子含意的办法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题目,并考虑理解句子含意的办法。

1.满山鸟鸣

李 汀

清晨,被一阵鸟鸣声叫醒。躺在床上侧耳倾听,叽喳声、啾鸣声,低语的、高歌的,咕咕咕、突突突……再也睡不着,索性一骨碌爬起来。

满山青翠,满山鸟鸣。在场部院坝里,早起的老杨见到了早起的我。他问,咋不多睡会儿?我笑着说,这鸟叫得睡不着呢。老杨说,天天在鸟鸣声中醒来,也是一件幸福的事。

海拔两千多米的林场,上万亩的森林,林子大,鸟儿就多。六十多岁的老杨是林场老职员,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。老杨说,当时场里七八个人,每个人都挖坏锄头上百把,用坏镰刀上百把。我拿过一把覆满尘土的锄头,沉沉的,好像锄把上的汗渍还明确可见。

看着这把锄头,我恍惚看见老杨们挥刀去杂、抡锄栽树的情景,身后是他们栽下的一棵棵小树,山顶是郁郁葱葱的大树。现在小树也长大成林,其他职工转岗回了城,只有老杨还待在林场。

此刻,林场云雾缭绕,松涛阵阵,山峰连山峰,重峦叠嶂。几只鸟儿从五彩山雾里飞来,栖息在一棵古老的香樟树上,“滴溜儿,滴溜儿”叫,大家仰头望它们,香樟叶的浓香和晨光,还有那连绵的鸟鸣一块倾泻下来,瞬间将大家淹没。

我和老杨一路上山,一路走,鸟鸣声一路跟随。我问老杨:“这么多年,就没想过回城?”老杨笑笑说:“没想过是假的,最后还是留了下来。下山了,就挂念山上的这类树咋样了,这类鸟还怎么样。久了,有感情了。”

老杨讲了一个故事:我救了一只受伤的猫头鹰,伤好后,如何赶它,它都不走。我孤独了,吼它几声,它就咕咕几声,像是安慰我。冬季了,大雪覆盖,到处白茫茫一片,它叼来枯树枝,放在场部街沿上,是让我生火取暖呢。春季了,它叼些野花来,告诉我,春季来了。夏季了,它会叼一些青草、过路黄来,让我煮水消暑热呢。

秋季,它叼些五彩落叶来,搞得满地流光溢彩。

在如此一个人与森林、人与动物共处的环境里,我想老杨肯定是欢喜和幸福的。老杨和它们一块,在时间面前较量韧性和强度。

老杨忽然问我:“了解为何要掌握一些鸟叫吗?”我摇摇头。老杨说,前些年,有人模仿鸟叫,引鸟上钩,偷偷去卖。“为了不让鸟儿上当,我也来学鸟叫了。”说着,老杨从嘴里发出几声奥创营销的叫声,山林里成千上万的奥创营销也跟着叫开了。老杨说,在林场孤独时,就这么和鸟儿说上几句话。

请结合上下文,剖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。

答: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答案 ①“它们”指森林,也指森林中的动物。在这里,人与森林、人与动物和谐共处,双方结下了深情厚谊。②“较量韧性”:在漫长的护林岁月里,老杨与孤独较量。而“它们”伴随着他,让他战胜了孤独。③“较量强度”:林场工作强度非常大,四十多年来老杨也想过离开,但他对森林的感情让他战胜了这所有。

2.裁缝的活不算劳累,就是太麻烦。量体、排料、剪裁、锁边、配零料、烫粘合衬、合缝……做成后,还要开扣眼、钉扣子、缝垫肩、缲裤边。浅色衣服还要洗一洗,缝纫机常常加油,难免会染脏一点。而且烙铁也没电熨斗那样干净,一不小心,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,沾得到处都是。

是呀,从大家当裁缝的第一天起,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,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。但倘若有一天不做裁缝,大家还是得想方法赚钱过日子,过同样辛苦的生活。——可能做什么都一样的吧?

是如此的,帕孜依拉来做衬衫,大家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,她穿上将来开心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。但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,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,烧好烙铁,“滋——”地一家伙下去……烫糊一大片……

如何解决呢?大家商量了半天,把糊的地方裁掉,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,将袖口做大,呈小喇叭的样式打开,还钉上了好看的扣子。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:“马蹄袖。”

但后来……几乎全村的年轻女性都把衬衫袖子裁掉一截,跑来需要大家给她们加工“马蹄袖”。

干裁缝真的非常辛苦,但那样多事情,一针一线的,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。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,总会在一刹那想通不少事情。

结合上下文,剖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。

答: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,看着与其他行当一样;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,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领会,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,感到它有独特意义。

分析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时应先依据句子所在的地方,确定其在文中有哪些用途,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字,结合前后语境,剖析其含意。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。承接上文所描写的行业辛苦,引出结尾处裁缝行业给“我”带来的生活启示。

理解句意时要明确“一样”的具体内涵,从文中“过同样辛苦的生活”“干裁缝真的非常辛苦”可知,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当,而“在一刹那想通不少事情”则含蓄地表达了“我”对这一行业的深厚情感和对辛苦踏实劳作、平稳真切生活的一定。

理解句子含意的办法有:

1.抓住重点,由词及意

这里的“重点”,是指句中的关键字语,如动词、形容词等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理解句子含意,就是对句中关键字语的理解。把这类关键字语的意思讲解透了,句子含意自然就了解了。

2.察看地方,把握联系

在理解某句话之前,应先注意该句子在文中的地方与它与上下文的联系。一般而言,若是总领句,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;若是总结句,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剖析;若是过渡句,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剖析;若是文眼句,就要结合全文作剖析概括。

3.关注特点,由表及里

把握文句的表达特点,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要紧句子的重点。这种句子总是意在言外,内涵丰富,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,那样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
4.抓住主旨,联系背景

要弄清文中某个要紧句子的含意,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,如此才能站得高,看得远,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,防止盲人摸象。另外,有的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,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。

答理解句子含意题应该注意:

1.认真审读句子及其语境

阅读句子。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素:

①句子的主语;②句子的成分与结构;③句子的重点;④表达特征。

重视对句子本身的解析,是理解句子的首要条件。正确解析句子,作答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。

阅读句子所处的语境

①阅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。包含该句在段落中的地方,从相邻句子中探寻理解的层次及关键字语,以便“以文解文”。

②对于题干中有“结合全文”提示的,则要着眼全文,看看全文写了什么内容,什么内容、文字与语句有关联,有着什么样的关联。

2.规范答卷

先说表面含意,再说深层含意。

先说关键字语的意思,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。

先说修辞手法,再结合文意理解。

2、学会赏析句子的办法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题目,并考虑赏句的办法。

1.新封的窗太素淡了,像茫茫的雪野,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。过了年,春季就到了,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。于是,大家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。青年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、喜鹊登枝、麒麟送子,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,每一次抬眼看,窗上都流淌着幸福。

女生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、天女散花、百鸟朝凤,这是她们自己剪的,把我们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。住着学生娃的屋子,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,窗花有闻鸡起舞,有精忠报国。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、孟母三迁,老故事里的生活哲理,是一辈子的念想。

火红的窗花,把风景、传闻、戏文搬到窗上来,把所有些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。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,是心头传承的薪火。

每年新年前,我都抽空剪几幅我们的窗花。现在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,窗花也由方寸宽窄进步到锦车花团。

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,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。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,离了土地,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。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,这乡村里的老技术居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,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我们的事业。

平时里订购大图的居多,譬如给老人祝寿的“松鹤图”,挂新屋的“大吉图”、“百财图”等。春节的窗花大多小巧,但她最想剪这些,边剪边想着一幅幅“喜鹊登枝”“狮子把门”“生龙活虎”都会贴在哪种窗上,祝福哪种人家,心里就欢喜。

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。

答: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答案 ①窗花“把风景、传闻、戏文搬到窗上来”中的“搬”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,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。②句中把“窗花”比作“诗歌”和“薪火”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大家心中的意义和价值。③既汇总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,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,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用途。

2.冬季里,逢个好日头,吃早饭的时候,村里人就都圪蹴在窗前石碾盘上,呼呼噜噜吃饭了。饭是荞麦面,汤是羊肉汤,海碗端起来,颤悠悠的,比脑袋还要大呢。半尺长的线线辣椒,就夹在二拇指中,蘸了盐,一口一截,鼻尖上,嘴唇上,汗就咕咕噜噜地流下来了。

他们蹲着,竭力把所有都往里收,身子几乎要成一个球形了,随时便要弹跳而起,爆炸开去,但随之,就都沉默了,一声不吭,像一疙瘩一疙瘩苔石,和那碾盘上的石磙子一样,凝重而粗笨了。窗内,窗眼里有一束阳光在浮射,婆姨们正磨着黄豆,磨的上扇压着磨的下扇,两块凿着花纹的石头顿挫着,黄豆成了白浆在浸流。

整个冬季,婆姨们要待在窑里干这种工作,假如这磨盘是生活的时钟,这婆姨的左胳膊和右胳膊,就该是搅动白天和黑夜的时针和分针了。

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。

答: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答案 ①通过动作、细节描写,一“夹”一“蘸”一“蹲”一“收”,具体而细致地写出村里人吃饭的过程,极具画面感。②用“苔石”“石磙子”等比喻,生动展示了村里人饭后沉默、凝重、粗笨的形象。③将村民“弹跳而起”“爆炸开去”与“沉默”“一声不吭”形成对比或反差,巧妙地表现出作者对其期望而失望的情感变化。

④多用短句,使表达富有步伐感,读来朗朗上口。

赏析句子虽说以句子为单位,但事实上是一种综合性赏析活动,综合语句、表达方法及篇章结构等多方面赏析常识。其赏析也要从两个角度展开:

一是赏析角度。可以从语言、修辞、描写、表现手法及结构等切入。

二是剖析表达成效。第一要结合表达方法自己成效;第二要剖析文中成效,看作者想表达什么、要达到何种目的,多从描写对象、表达情感和主旨方面展开。

无论什么角度,前期都要做好理解句意、关注句子特征和联系句子地方三方面察看工作。

对点综合练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文后题目。

看花的姿态

迟子建

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。他的《永远的尹雪艳》和《金大班的最后一夜》,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。尹雪艳是株梅花,而且是雪光中的,极端的娇艳,又极端的朴素,香气淡淡,久经回味;金大班呢,是一簇夜来香,香气扑鼻,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,恰如多情的眼,在半梦半醒间,温暖着迷茫的人。

梅花不管多么经得起风霜,它终有花容不再的时候;夜来香呢,它也终归有寂灭的一天。可是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,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,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。

4月底,青岛的春季正热闹着,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。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,得以相识。白先生初来青岛,可他好像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,他喜欢待在屋子里。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,他才会下楼。天凉时,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;天暖时,则是一件中式便服。

他闲闲的,淡淡的,好像与春季有着某种隔膜。

我过去看过白先生的《树犹这样》,是怀念他的同性朋友王国祥的,写得催人泪下,感人至深。文章中,他多次写到花和树。王国祥离去了,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,花园荒芜了。

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,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,这道缺口,被白先生形容为“一道女娲炼石也没办法弥补的天裂”,其内心的苍凉之情,不言而喻。我想白先生肯定是由于看了太多繁华的“春”,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,才会在春光中这样的超然、安详。

但他还是爱花的。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,那天大家去报告厅,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,他一再驻足观赏,叹息着“太美了,太美了”,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。3月初三,大伙到崂山的太清宫去,在一处殿门前,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。我看了一眼,便说:“这是芍药。”白先生走过去,大叫:“不是芍药,是牡丹啊!

”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,但叶片却是不同的。我仔细一看,哦,确实是牡丹。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搬上昆曲舞台后,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。对于马上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《牡丹亭》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讲,这丛牡丹,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。

那丛牡丹姿态灼灼,开得恰如其分,飘洒,浓艳,馥郁,蓬蓬勃勃的,没一朵呈凋敝之态,白先生啧啧惊叹,连称:“不能了,不能了!”我对他说,以后第一百零一场的《牡丹亭》,去哈尔滨演出吧,那儿的市民喜好音乐。白先生笑着说,抗战时,他爸爸打到了东北,可是蒋介石不让打!

他说自己没去过哈尔滨,当然期望有一天能携带《牡丹亭》到那里演出。

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拿下。去年11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,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鲁大学到香港大学讲学。愁予先生的诗歌,韵律优美,婉约惆怅,在港台影响很大。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,根扎在台湾,后来到美国进步,执教于名校。

愁予先生爱酒,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,我感觉到他爱酒之切。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夜店,他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。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,出口就是诗,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。近午夜时,愁予先生举着杯,邀我到阳台看海。与其说是看海,不如说是赏月,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。

海上月光飞舞,仿佛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。愁予先生无限感怀,轻轻地哼起歌来。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,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。

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,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“寂寞的人坐着看花”,读这首诗的时候,我突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,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。他们两个,虽然年过古稀,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,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,可以充分感受得到。

有一天,聂华苓老师来电,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,他们都是她的老友了,我说:“他们与大家这代人最大的不同,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!”聂华苓叫道:“非常对非常对!”

是啊,大家这一代人,传统文化的根基浅,缺少琴棋字画的浸染,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。为何大家可以写出漂亮的作品,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?我想是由于大家的文化底蕴还不足,境界还不够深远。大家看花,是用双眼;而他们看花,用的则是寂寞、沧桑的心。看花姿态的不同,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同了。

我想到愁予先生的几句诗:

大家常常去寺庙

常常去无人的海滩

常常去上坟

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

 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